钢琴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8|回复: 4

李云迪 琴童出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7 19: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说的这种直觉是否就是天赋?你怎样看待天才和神童?”我抓住他的话追问。
  他对这个问题显得很谨慎,似乎有些避讳“音乐神童”之说。
  “应该说是一种对音乐的洞察力,我觉得天赋还在于自我积累的不断提升。至于天才,我认为莫扎特才是唯一可被称为‘天才’、‘神童’的音乐家,他是人类的唯一,他之后几乎所有伟大的音乐家都很忌讳被称为‘天才’、‘神童’,在他们看来这些字眼更像是一种诅咒,历史证明莫扎特就是在‘神童’的称谓下被虚耗了。况且仅有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艺术全部意志的投入和百分百的勤奋,没有捷径可走。如果一个音乐家,哪怕他有很好的才能,但假如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投入,也不会有更大突破,这取决于对音乐最绝对的专一。对音乐越执着、越专一,就越能提高对音乐的敏感度,对演奏也是一种提升。说到底,音乐需要一种全能的关注,你可以对任何事情自私,但只对音乐无私。
  随着交谈的深入,我和钢琴家都慢慢放松下来。李云迪在轻松状态下表现得很随意,甚至有些孩子气,有时还会咬着指甲思索问题,神态天真。可当他发表意见时,语速明显加快,甚至咄咄逼人,却始终保持流畅,就像这场即兴的交谈预先准备了讲稿似的。
  “在国外这几年的生活和演出经历,是不是对你和你的音乐改变很大?”
  “是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思考和完善的过程。这些年来我在国外演出,增加了人生体验和阅历,也认识了一些很有名望的音乐家,他们都是音乐界的核心人物,从事音乐多年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对我的音乐理念以及我对音乐的态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成功的音乐家,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征服了观众,更得到音乐界专业人士的公认,他们已经塑造了自己在艺术上的独有性和真正的价值,这种成就不是靠宣传、靠某些噱头得来的。”
  他说这番话的时候,语气甚至有些强硬,他对音乐的终极成就有着透彻的理解,同时对于达到这个目标也抱持着非常的信心与清醒的认知。
  “你对音乐的投入会不会让你失掉生活?”
  他笑起来:“我也有业余爱好,而且非常广泛,这跟艺术都有很紧密的结合度和联系。音乐本身就是非常个人化的一个东西,所以需要有多元化的因素,能让自己更充分地理解,去发展艺术的感受。比如我很喜欢车,经典的老爷车有值得细细玩味的历史和数百年来传承的技艺,新款概念车有最新鲜的设计制造工艺和创造理念,这两者的元素就像我的音乐一样,缺一不可。而且不同品牌的汽车就像各个不同风格的曲目,各种不同风格的曲目里面还有不同的曲子,就像同一汽车品牌的不同型号,并且每个人开同一款车又有不同的风格,就像不同的音乐家演奏同一首曲子。不同的钢琴有不同的音色层次,每一款汽车的声音也会完全不同。法拉利和兰博基尼发出的声音就完全不一样,八缸车和十缸车的声音区别也很大。这些就是我对汽车着迷的原因。这跟音乐的细微差别相似,音乐在细微中追求完美,高性能的汽车也是在细节中追求完美。”
  他这一番精彩独白让我有些瞠目,不仅是他对汽车的透彻了解,还有他的机敏,他总是能将身边的事情转移到音乐这个主题上来,我不知道他是打哪儿获得这本领的。他的谈话极具感染力,很难让人轻易打断,虽然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通常让受访者很被动,但李云迪一点也不受影响,他很乐意将自己的理念精准地强调出来,用词讲究,思路敏捷,这于诉说着与倾听者都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他并不掩饰对名牌的喜爱,不掩饰自己拥有高级跑车,而且并不将拥有这些高级货当作是一种炫耀,给人感觉他不是因为名牌高档才追逐,而是碰巧它们的精致博得了他的喜欢。他相当自信,同时又非常自谦,绝对没有身为名人的倨傲和张扬,他并不受用名人的公众效应,他认为这是做作而令人生厌的。他身上显而易见智慧之人特有的某种优越感,这就好像众人都在猜谜,他手里攥着谜底,但并不急于解密,因为那不能证明什么,这绝对不是他心怀冷漠,而是他具有真正的天才才知道的谦虚。最重要的,他也无需向旁人证明自己什么,他始终关照的是如何向自己不断地证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9: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87年,李云迪顺利通过手风琴的五级考核,同时获选参加了四川省“宏声杯”少儿手风琴邀请赛,他是幼儿组年纪最小的选手,一曲《花儿与少年》使他获得了大赛第一名。他的手风琴老师谭建明回忆:“一上台,这小家伙的神气儿就出来了。他的眼睛特别圆,黑眼珠特别大,一笑还有个小酒窝,拉琴的时候特别有表情,那神态一下就把观众抓住了。”
  5岁的李云迪显然很享受上台表演。这应该是一种天性,不少演奏家都称第一次上台的经验是一场恶梦。李云迪之所以不怯场,我想是由于他乖巧漂亮的小脸蛋总能讨大人喜欢,他已经习惯了被宠爱,或许他发现当他拉琴的时候,关注他的眼神不仅有宠爱,还饱含着惊叹式的赞许,这让他很有满足感,而获得这种感觉最多的地方就是舞台。没错,李云迪迷恋舞台,从一开始就这样了。
  对于7岁改学钢琴,李云迪说:“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6岁的时候已经拉120贝司的手风琴了,琴又大又沉,每次拉琴都是一场体能训练。重庆夏天酷热,因为背着琴,身上总长满了痱子,父母心疼我,就尊重了我的选择。再有就是我觉得手风琴的音域决定了对音乐表现空间的有限,相比之下钢琴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而且弹钢琴比拉手风琴舒服多了。”
  于是,这个手风琴班最小的学生以最“老”的年纪转到了钢琴班,家里借钱为他买了一架二手的珠江牌钢琴,李云迪的钢琴之路从此起步。说到他的音乐天赋,从早期学钢琴的一件事便可见端倪。
  为了激发他学琴的热情,钢琴老师吴勇在正式上课那天就向李云迪宣布了一个决定:“虽然你有手风琴底子,但钢琴毕竟还是不同于手风琴。不过你既然选择学了,就要沉下来好好学,我希望你3年内闭门学习,不许参加任何比赛和演出。”
  然而没过多久,吴老师便意识到这个孩子不是普通的学生。数月后,他打破了自己定的规矩,让李云迪代表少年宫参加了重庆市第4届“小新星杯”少儿器乐钢琴组的比赛。为了准备这次比赛,李云迪开始选学849的曲目,在学习进度上整整跳过了一本教材,最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入围决赛并最终夺得优胜奖。这场比赛后不久,吴勇老师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教这个学生了,他向张小鲁推荐了当时四川音乐学院的但昭义教授。
  但昭义曾任川音钢琴系教授、钢琴专业教研室主任,撰写了诸多钢琴演奏与教学理论的研究论文和乐谱教材。从事钢琴教学近40年来,他培养了不少优秀钢琴演奏人才,据统计,1994年以来他的学生16人次在国际比赛中获37项奖,31次获得前三名,其中13次获得第一。至今,这些纪录仍在不断被他本人刷新,但昭义缔造了中国钢琴教育史上的奇迹。
  1991年11月一个平常的傍晚,李云迪在妈妈陪伴下见到了但昭义,谁也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将就此改变。正是从这一天起,两人开始了长达9年的师生情谊,但昭义将李云迪领进了音乐的精神世界里,使他迈出了最初的步伐和继之而来的步伐。
  但昭义教授为人方正谦逊,对艺术抱持很高的理想。其教学最成功的就是因材施教,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他从不逼迫学生按着老师的意愿亦步亦趋,而是尽可能启发学生自己对音乐的想象力,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这样的素质教育培养了李云迪对钢琴弹奏的极大兴趣,更重要的是催发了他天才禀赋中超人的直觉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地表达内在情感的独特风格。
  对于恩师,李云迪始终心怀感激:“但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对学生的教育从来都是无私的,假如没有但老师的启发和对我精心的培养教导,我很难有今天这样的成绩。他是我音乐上的父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9: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云迪对钢琴的爱进入一种狂热状态,可是他同样要保证文化课的学习,父母规定的学习成绩必须90分以上的标准在他并不算太难的事。大部分时候,李云迪还是想着他的钢琴,小学的班主任老师至今都记得这个在课桌上练习指法的学生。
  他的父母很快就发现,要管束或者惩罚这个小孩,唯一的方式就是阖上琴盖。对李云迪来说,最大的处罚是不准弹琴,而最大的奖励就是得到妈妈的表扬,说白了,要讨妈妈欢心,就要弹得好。
  “妈妈对云迪要求一直很严,”李川回忆道:“练琴的时候她在旁边一边听一边织毛衣,如果听到错音,毛衣针啪地就往手指上招呼过去。我印象中有一次,云迪有一条练习曲怎么也练不好,妈妈气的不想再听他弹下去,就回卧室休息了。云迪自己就一遍一遍地练,因为第二天还要上学,我就催他早点睡,云迪很倔,怎么也不下琴,非要弹到妈妈说‘好’才行。到了晚上11点多,我就求他妈妈去听听孩子弹琴,然后让他赶快睡觉,妈妈不肯去,两人就这样僵持着,最后可能被云迪感动了,终于听他弹了琴,虽然很满意他的表现,但嘴上只说‘可以啦’。云迪也抱怨过妈妈很少夸赞他,其实,妈妈是想让他始终保持一种不满足、不甘心的状态,以此来激励他。”
  这的确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这对母子都有不服输的好胜心,而“吝啬夸奖”无疑是逼发潜能最好的方法,李云迪对“艺术的完美”近乎苛刻的追求应该源于此了。
  1994年,12岁的李云迪决定报考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也唯有这样才能继续追随他的但老师。为了准备川音的入学考试,张小鲁请了半年假陪儿子到成都,李川则为了昂贵的学费,向单位申请南下工作,一家人开始了聚少离多的日子。母子俩在成都租了廉价房屋,李云迪一边在当地小学借读,一边补习专业乐理课。就在临近考试阶段,但老师突然收到“华普杯”全国少儿钢琴大赛评委会的通知,李云迪成为四川省唯一入围的选手,将到北京参加决赛。这天大的喜讯却使张小鲁为难了,华普杯比赛和川音文化课考试竟然在同一天。
  “原本是要放弃比赛的,”张小鲁回忆说:“可但老师一再强调这次比赛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就想两个机会都争取。我先找到川音附中,请求他们能否让云迪参加完比赛后再回来补考,但校方回绝得很干脆。然后,我联系到了大赛组委会,将云迪的特殊状况告诉他们,后来,组委会商量后决定更改比赛日程,将云迪所在参赛组的比赛时间提前一天。” 说到这里,张小鲁难掩兴奋之情:“然后,但老师就开始为云迪选择参赛曲目,这就等于考川音和参加比赛需要准备两套完全不同的曲子。那段时间真是太紧张了,云迪参加完川音星期五的专业课和星期六视唱练耳的考试,星期天到北京参加决赛,接着星期一回成都参加文化课考试,这样就必须坐飞机往返。当时我们家经济很紧张,两张来回机票对我们来说根本无法负担,但老师就通过一个学生家长找到有关部门,一再强调云迪是代表四川去北京参赛的唯一选手,请他们体谅和支持,最后我们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了机票。”
  “这样紧凑的日程安排,有没有影响到云迪的比赛情绪?”
  “他完全没受影响,又是第一次坐飞机,可兴奋了。当时是3月份,北京天气还很冷,云迪的小手都冻僵了,就这样上了赛场。我和但老师站在外面看他比赛,弹的是《向阳花》,在弹琴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错误,这在平时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可是偏偏就失误了。云迪出来后情绪也比较低落,但老师就安慰他说从音乐的角度讲弹得还不错,让他不要太在意,还说他不准备和我们一起回成都,要留在北京替云迪领奖。”
  但昭义对学生胸有成竹,而母子俩牵挂的却是第二天的文化课考试,于是她们坐飞机赶回重庆,第二天李云迪的文化课考试结束后,他在全国钢琴比赛中夺得第一名的消息就传来了,不久,川音的考试结果也出来了,李云迪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四川省音乐学院附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9: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1995年6月,刚在川音附中上初一的李云迪获选参加美国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斯特拉文斯基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举办地在美国的伊利诺州。在母亲和老师的陪同下,李云迪第一次踏出国门。这次出国比赛为李云迪的钢琴人生带来了新的机遇。

  师生一行经深圳取道香港飞往美国,在深圳停留期间,应邀到深圳艺校参观。深圳艺术学校是深圳市政府于1986年创办的直属市文化局领导的一所全日制中等艺术专业学校,当时的校长是陈家骅和李祖德,两位校长一直致力于学校的发展前景,认为办学只有高起点才有出路,因此他们一直在为艺校谋求优秀的老师和学生。而但昭义师徒的到来无疑让求贤若渴的校长们异常欣喜,不仅给予了最热情的接待,李云迪还应邀在学校举办了小型音乐会,这位天才少年的演奏让李校长大为惊叹:“从未听过一位少年弹得那么好!”

  于是,陈校长和李校长力邀但昭义来艺校任教,因为忙于比赛,但昭义并未作明确答复,可是两位校长的真诚和艺校的盛情却令他十分感动。

  “虽然云迪是那种舞台型、表演型的孩子,可是第一次面对许多国际评委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他确实紧张了。”他的母亲回忆说:“第一天比赛快要上台的时候,他突然说‘妈妈,好可怕啊,我把谱子都忘了’,我一听急了,就扳过他的脸使劲拍了拍,大声对他说‘镇静!不准说忘谱的话,把所有人都忘掉,你要进到音乐里面去’。上场时,我就把他推上舞台,自己赶快跑到台下去听他弹琴。”

  对于琴童的家长来说,比赛中听自己的孩子弹琴是一种心理考验,很多人因为无法承受压力甚至不会到场观看。然而,对于张小鲁来说,但凡条件允许,她绝不会错过儿子的任何一场比赛,并且认真聆听,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儿子的表现,但昭义就曾经开玩笑地说她是另一位“国际评委”。

  经过几轮角逐,李云迪成为七十多名进入决赛的选手中年级最小的一个,张小鲁却病倒了,以致未能出席决赛现场。

  李云迪准备的决赛曲目是李斯特那首难度极大的《塔兰泰拉舞曲》,又称“毒蛛舞曲”,这是一种快速、激烈的舞曲,演奏该曲需要弹得又快、又准、又响。李云迪将这首曲子弹得非常漂亮,评委称他的演奏“独具个性,富于表现,非常出色”,同时也赢得了斯特拉文斯基女儿的关注和称赞。有一名记者形容,这个13岁的小男孩具有“某种令人信服的聪慧与可靠性,值得密切注意”。

  最终,李云迪获得了大赛第三名,初战国际大赛告捷让大家很欣慰。回国时但昭义特意返回深圳,面对李校长的诚恳邀请,现在是时候做决定了。

  作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也成就了这个年轻“移民城市”多元的动感文化。这座处于文化青春期的城市所释放的活力和激情,以及艺校校长的盛情,让但昭义坚定了南下的决心。

  回顾李云迪音乐之路的最初几年,不难发现他的确有几分幸运:很偶然走进音乐,在恰当的时机转学钢琴,遇到最好的老师,学琴4年便获得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13岁参加国际大赛。在决定命运的重大转折上,他都如有神助般地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跟随但昭义南下深圳应该说是他最成功的抉择之一。

  “云迪很幸运,在关键问题上总能找到正确方向。”我这样说,张小鲁并未异议。

  “也许是这样,”她说:“当我们全家为是否去深圳头痛的时候,云迪却很坚决地表达了他个人的想法,他说‘但老师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慎重考虑后,我们还是遵从了他的意愿,因为好老师的确比好学校重要得多,因此我又主动给但老师打电话,告诉他我们决定跟他一起走。”

  最终,但老师带着他十个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浩浩荡荡举家南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钢琴俱乐部

GMT+8, 2024-11-27 22:43 , Processed in 0.0663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